今年稻谷產量有望達2000萬噸!菲律賓水稻產業(yè)發(fā)展情況了解下
中國雜交水稻如何走進菲律賓?菲律賓水稻目前發(fā)展情況如何?2019年又有哪些新做法?
01全國86%人口以水稻為主糧,供應緊張
農業(yè)是菲律賓的關鍵產業(yè),主要農作物有稻谷、香蕉、甘蔗、玉米、椰子等。近年來,農業(yè)產出約占菲律賓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十分之一。其中稻谷生產價值貢獻率最高,大約維持在36%。
水稻是菲律賓重要的糧食作物,養(yǎng)育了菲律賓86%的人口,2015年,人均大米消費量達109.5公斤。
由于特別適合水稻生長季英語普及度高,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坐落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IRRI與大多數(shù)水稻生產和消費國,以及各國水稻科研推廣系統(tǒng)有緊密合作,20世紀60年代,以推廣IR8等矮稈,早熟,高產,高抗水稻品種為技術創(chuàng)新的“綠色革命”,對世界水稻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79年,國際水稻研究所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86年育成IR58025A等優(yōu)質不育系。IRRI于1994 年推出了菲律賓的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PSBRC26H, 由于其米質好 , 該品種在菲律賓迅速得到推廣。
菲律賓國家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開始進行雜交水稻研究,該研究所首先與中國云南省農科院合作, 后來又增加了與江西和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的合作, 主要工作是引進和評估中國雜交水稻資源在菲律賓的表現(xiàn),先后引進1000多個雜交稻組合試種。1997年審定的雜交稻組合Mestizo優(yōu)勢突出,獲大面積推廣。
盡管如此,菲律賓稻米供應連年吃緊,價格比來自泰國和越南等東盟鄰國的進口大米貴。人口增多、資金困難、臺風災害、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均稱為菲律賓水稻生產面臨的挑戰(zhàn)。
提高水稻產量,實現(xiàn)糧食自給,提高農民收入,成為過去幾十年菲律賓主要的農業(yè)政策目標,價格支持和投入補貼一直是主要的政策工具。
02雜交水稻推廣40萬公頃,年凈增產量240萬噸
上世紀90年代末,菲律賓獲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推廣雜交稻專項資助(FAO TCP)。同期,袁隆平團隊派出中國雜交水稻專家前往菲律賓西嶺熱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該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實驗研究。
1998年菲律賓農業(yè)部制定雜交水稻生產計劃。2000年,菲律賓總統(tǒng)參觀了由中國專家育成的雜交水稻的高產示范田后,當即號召國民種植雜交水稻,2002年,雜交水稻被列為菲律賓旗艦項目(HRCP),得到大力推廣。
2003年中菲簽訂《關于中菲農業(yè)技術中心項目技術合作會談紀要》,中國政府無償援助500萬美元建立中菲農業(yè)技術中心,向菲提供價值2億美元的雜交水稻良種和農機裝備貸款,開始雜交水稻和農機技術合作。
長久以來,中國雜交水稻專家和菲律賓水稻技術人員一起,利用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研發(fā)出了“西嶺8號”等適合菲律賓生長的雜交水稻品種,使得菲律賓水稻最高單產大幅提高。菲律賓雜交水稻種子公司SL Agritech成為本國優(yōu)質高產稻米市場的領導者。
近幾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中菲兩國的農業(yè)合作進入全新階段。菲律賓農民對雜交水稻優(yōu)勢的認可程度不斷提高,雜交水稻在菲律賓的種植面積實現(xiàn)大幅增長,由2001年的0.8萬公頃上升到目前已超過40萬公頃,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1/10以上。
菲律賓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該國糧食自給率在2016年已達到95.01%,較前一年增長6個百分點,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據了解,2003年菲律賓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為3.4噸/公頃,到2018年這一數(shù)字已經提高到4噸/公頃,按照菲律賓水稻種植面積400萬公頃計算,稻米一年凈增產量240萬噸。按照每人每年消耗160公斤稻米計算,相當于幫助菲律賓多養(yǎng)活了1500萬人,約占菲律賓總人口的14%。
03創(chuàng)建稻米競爭力提升基金,2019年全國水稻產量有望達2000萬噸
多年來,菲律賓政府大力推廣中國培育的雜交水稻稻種,以提高菲律賓水稻產量,爭取早日實現(xiàn)糧食自給。
目前,已建立強大的培訓系統(tǒng),大量培訓種植戶,提高種植技術。此外,菲律賓也重視稻米產業(yè)的發(fā)展,通過政策性研究提高稻米的附加值,提升品質,發(fā)展稻米貿易。與此同時,向種植農戶發(fā)放補貼,以激勵農戶擴大雜交水稻種植面積。
2019年2月15日,菲律賓政府通過了《稻米關稅化法案》,并將于2019年3月3日開始生效。該法案取消了對稻米進口的數(shù)量限制,對從東盟進口的大米將征收35%關稅,非東盟國家的大米進口將征收50%關稅。該法案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創(chuàng)建稻米競爭力提升基金(RCEF),每年提供100億菲律賓比索(1.91億美元)用于扶持農民和促進國內生產。
據了解,今年起,農戶可以從稻米競爭力提升基金中獲得資金,用于改善農業(yè)機械化和種子投入,提高大米產量。
菲律賓農業(yè)部部長Emmanuel Pinol稱,2019年全國水稻產量有望達創(chuàng)紀錄的2000萬噸,高于2018年的產量1920萬噸。